易佳乐:​关于以人民中心和改善民生的研究

摘要: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以人民为中心和改善民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学术界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围绕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美好生活需要等维度对以人民为中心和改善民生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但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国际视野等方面还有待深化。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改善民生  共同富裕

 

一、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

(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突发急性传染病往往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社会危害大,是重大的生物安全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要求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把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基本职责,成功防范和应对了甲型H1N1流感、H7N9、埃博拉出血热等突发疫情,主要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

习近平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2020年1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此后,习近平多次专门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2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事关我国对外开放。要切实做好工作,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2]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全力以赴,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用1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3]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实现健康和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4]要把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作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着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5]

(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积极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强化了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解决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操心事、揪心事,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6]但是必须看到,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要把提高发展平衡性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7]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问题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8]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同时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健康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福祉问题。2020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这场抗疫斗争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验。我们要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弱项,着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构筑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9]之后,他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加快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基础。[10]

针对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11]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2]

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习近平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13]

(三)夯实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和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实施精准帮扶,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4]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要把稳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使广大劳动者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更有效的举措不断推进共同富裕。[15]

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纳入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16]

对此,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有利于在工作中积极稳妥把握,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17]

(四)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开拓事业新局面。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2020年2月,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关键防线,要推动防控资源和力量下沉,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严守牢。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组织动员所联系群众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对社会力量参与疫情防控,要加强组织引导、畅通渠道、鼓励支持。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指导和帮助企业等会员单位科学精准防疫、有序复工复产。[18]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和风险挑战面前,广大人民群众总是同心同德、齐心协力、顽强奋战,作出了重大贡献。党和国家事业取得胜利都是人民的胜利。人民是真正的英雄。[19]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2020年9月,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20]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铭记伟大胜利,推进伟大事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根基在人民。我们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民谋利,为民尽责,为民担当,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1]

 

二、学术界对以人民为中心和改善民生的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对以人民为中心和改善民生的研究呈现增长态势。学者们围绕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思想基础、历史依据、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等维度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020年,学术界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问题上取得了进一步进展。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以人民为中心与新发展理念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学者们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人民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为新发展理念提供了科学的原则遵循,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靠什么发展”的重要问题。

有学者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的鲜明特点和生动体现,科学阐述了人民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等治国理政举措,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以质量求效益,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发展,以全面发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2]

有学者指出,发展思想引领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穿发展理念之中,推动社会全面发展、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由人民来推动,发展成果理应由人民所共享。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题中之义,共享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延伸。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们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民意、致力民生、造福人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普惠民众。[23]

还有学者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中国“为谁发展”和“为什么要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彰显了我们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初心。[24]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意味着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要相信和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即以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作为一切价值的核心。[25]

(二)关于以人民为中心与经济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者们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正确处理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强大的经济基础作支撑。要从实际出发,做好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和共享水平,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有学者指出,改善民生的本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民生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一个执政党只有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赢得民心,才能巩固其执政地位。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但每一时代都面临不同的时代课题,例如新中国成立后强调“发展的紧迫性”,改革开放后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做大国民经济财富“蛋糕”来改善民生。进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和改善民生是对多年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思路的重要补充,体现了对党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基本理论的重大创新。[26]

有学者指出,要坚持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相统一。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民生工作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解决好民生问题,发展才有更足的动力、更强的后劲。既要通过发展经济,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实现两者良性循环。要在发展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守住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改善和提升民生服务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7]

也有学者指出,民生问题实际上是党和人民的关系问题。高度重视民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和永恒追求。[28]党领导人民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更好地惠及民生的发展。改善民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是发展经济的始源和归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而且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之策。要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不能超越现有经济条件,必须合理确定改善民生的内容和标准,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9]

还有学者指出,民生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逻辑主线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源于民生诉求,其过程在于解决民生问题,终极目标依然是民生改善。民生诉求与经济发展在具体的民生实践中实现着有机互动。改善民生以人民群众需求作为起始点,为实现经济发展作为归宿。发展的成果要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民生诉求,而民生诉求不断满足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不断实现的过程。[30]

(三)关于以人民为中心与美好生活需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学者们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有学者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3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党的人民主体观念,开创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32]

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坚持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践行初心与使命的主题和主线,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并将其融入治国理政的全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党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扎根人民、心系人民,不断创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积极主动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上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锐意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新形态。[33]

也有学者指出,随着民生实践的纵深推进,民生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在发生变化,民生的内涵越加丰富,外延愈加拓展。党中央适应民生变化的新趋势,顺应人民群众不断变化了的民生需求,不断对民生的范畴和边界作出调整。[34]新时代人民的需要更加多元,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下,把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拓宽了人民需要的领域和范围,更符合现在和将来人民需要日益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党不仅要从过去片面强调发展社会生产转向全面推进整个现代化建设,而且要从单纯注重做大“蛋糕”转向重视分好“蛋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35]

还有学者指出,社会公正是社会的首要和基本的价值。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要确保人民生活无忧、看病不难、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而且要不断促进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获得感是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直接来源和动力,幸福感是获得感和安全感的最高层次,安全感是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基础和前提。[36]

 

三、简要评述

总体来看,2020年学术界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了进一步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学者们从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美好生活需要等视角对以人民为中心和改善民生展开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论述。一是学者们从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基础和现实要求出发,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动阐释了人民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新发展理念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为实现新时代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二是学者们围绕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键在于要全面把握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坚持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统一,实现二者有效对接、良性循环、相得益彰。三是学者们深入分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美好生活需要的关系,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不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四是学者们注意到以人民为中心和改善民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对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将维护人民利益贯穿和融入执政兴国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

对这一研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稍显不足:一是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以哲学、政治学的学科视角为主,相比之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相对不足。二是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以人民为中心和改善民生在维度和内容的同质性较高,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对国外学术界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研究动态关注较为不够,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比较研究较为不足,关于改善民生和民生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较为缺乏。

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学术界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运用政治经济学视角对相关的经典文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以人民为中心和改善民生的论述进行系统归纳和深入阐发,从而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出更具系统化的理论阐释。二是理论联系实际,既要研究理论问题,也要关注现实问题。一方面,对以人民为中心和改善民生进行整体性的宏观研究;另一方面,围绕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具体性的微观分析。三是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拓展国际视野,聚焦学术前沿,全面揭示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方式的问题与缺陷,正确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注释:

[1]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于《求是》2020年第20期。

[2]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载于《求是》2020年第4期

[3] 习近平:《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载于《求是》2020年第18期。

[4] 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20年9月23日。

[5] 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3日。

[6]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载于《求是》2020年第6期。

[7] 习近平:《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20年9月20日。

[8] 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5日。

[9]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20年9月9日。

[10] 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20年9月23日。

[11] 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20年8月25日。

[12] 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3日。

[13]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20年9月23日。

[14]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20年3月7日。

[15]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

[1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载于《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

[17]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载于《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

[18] 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20年2月24日。

[19] 习近平:《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20年9月20日。

[20]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20年9月4日。

[21]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4日。

[22] 许宝健:《改革开放以来治国理政若干重大理论发现述要》,载于《理论探讨》2020年第5期。

[23] 罗红杰,平章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诠释和价值意蕴》,载于《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24] 张远新:《新时代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创新探析》,载于《理论探讨》2020年第3期。

[25] 糜海波:《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现实向度》,载于《理论导刊》2020年第5期。

[26] 谢玉华,刘晶晶:《“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的内涵及本质特征研究》,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4期。

[27] 罗会德:《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现理路》,载于《理论导刊》2020年第5期。

[28] 张远新:《新时代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创新探析》,载于《理论探讨》2020年第3期。

[29] 王锋,王莉娜:《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问题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286页。

[30] 马兵:《现代性时阈中的民生观念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20年版,第126页。

[31] 金建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9页。

[32] 张夏:《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大特色》,载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

[33] 马健永,王增福:《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启示》,载于《理论导刊》2020年第4期。

[34] 孙贺:《中国民生经济协调发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6页。

[35] 梁伟:《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成逻辑》,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1期。

[36] 罗红杰,平章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诠释和价值意蕴》,载于《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作者简介:易佳乐,英国正版365官网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文章来源:《经济研究参考》2021年第18期。发表略有改动。

排版 | 陈艺文

审核 | 陈培永 曲建英